一、當前全國技工教育的形勢判斷
(一)技能人才供給無法滿足技能人才需求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人社部門正確領導、積極協調和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院校、行業、企業、社會職業培訓機構技能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逐步形成,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明顯提高,經濟收入向好的方向發展。
(二)技工院校以技能為特色,以就業為導向,按“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素養培育”模式培養技能人才,建立了以技師學院為龍頭,以高級技工學校為骨干,以普通技工學校為基礎,滿足高、中、初級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的技工教育體系,畢業生就業率已經成為我國就業率高的教育類型。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穩定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度、就業薪酬都有明顯提高。
(三)全日制技工教育在生源空間不斷被擠壓的艱難條件下,人社部及省市級人社部門出臺一系列突破性政策,引導技工院校多元辦學。經過多年艱苦努力,至今,全國技工教育初步形成了三種辦學形式:全日制教育、職業培訓、非全日制技工教育(主要是企業新型學徒制);一些優質學校已經履行六種辦學功能:學制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就業創業服務、技師研修、競賽集訓。技工教育以推行三種辦學形式,履行六項辦學功能的態勢埋頭培養國家、市場所需的各級各類技能人才,默默體現越來越高的社會貢獻度。
(四)人社部《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等政策陸續出臺,技工教育政策環境持續優化。
二、新時代技工教育發展路徑
(一)認知路徑
1.對技能人才轉型升級的認知。很多工程技術型人才是技能人才轉型升級而來的。特別是人社部《關于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意見》(人社部發〔2018〕74號)實施后,技能人才又增加一個職業生涯發展空間,將有越來越多的技能人才轉型升級為工程技術人才。
2.對人才培養要素的認知。義務教育外的所有教育,其專業方向和培養層次不同,對生源素質、培養時間、生均設備、生均經費、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建筑結構、實訓基地、合作平臺、師資要求等辦學要素的要求也不同。特別是職業教育。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的政策應該區別并惠及專業方向和培養層次,比如智能制造業所需的技能人才培養難度大,其辦學要求特殊,特別是生源素質、生均培養經費等方面要求更高,政府的支持性政策應與其他產業、專業的有所區別。
3.對技師學院辦學層次認知。我國已經形成人社系統主管的技工教育和教育系統主管的職業教育兩個體系。目前,社會上把人社系統主管的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界定為中職教育是錯誤的,必須糾正。除部省相關文件已經明確外,還應通過多種渠道在全社會逐步形成共識:人社系統主管的技師學院的技師培養層次對應教育系統主管的應用型本科層次;人社系統主管的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的高級工培養層次對應教育系統主管的高職院校專科層次;人社系統主管的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技工學校的中級工培養層次對應教育系統主管的中職院校中專層次。
4.對本土化技能人才培養的認知。技能人才必須靠本土培養,即以本土的技工院校來培養本土所需的技能人才,為本土產業發展服務,可稱之為“三本土化”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路徑。
5.對技工教育區域性特征的認知。特征之一:由于各地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對技工教育重視程度不同、各校校長辦學經驗差異等多種因素影響,全國技工教育的發展很不平衡,出現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局面。特征之二:技工教育的規模、質量與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廣東省技工院校有156所,其中技師學院有34所,在校生的規模達到55.4萬人,占全國的1/6。說明技工教育越強大,則該區域企業行業越發展。技工教育的不平衡嚴重制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實施路徑
第一個方面 人社部需解決的問題
1.解決技工教育法律地位問題。建議《職業教育法》的修訂應明確技工教育法律地位,把技工教育單列寫入,強調畢業生文憑與相應職業院校文憑互通,職業資格等級與相關專業技術職稱互通等問題。
2.解決業務管理薄弱問題。長期以來人社部門對技工院校業務管理薄弱。建議人社部協調編制部門,參照人社部成立技工院校管理處負責技工教育業務的做法,出臺專門文件,要求各省市人社系統單獨成立相應的技工教育業務管理部門,加強業務管理。
3.解決技工院校辦學自主權問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要求各級政府:“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技工院校主管部門至今尚未落實,建議人社部出面協調主管部門,出臺專門文件予以落實。
4.解決師資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為解決技工院校現有師資綜合素養不高、理論功底欠缺、實際操作能力不強、缺乏企業工作經歷等問題,建議人社部出臺政策,鼓勵、支持各省明確專項資金,成立由優秀技師學院與若干知名企業聯合組建的技工教育師資培養學院。培養對象:一是按自愿與選撥相結合的原則,在優秀初中畢業生中確定生源,采取校企合作培養的方式,進行若干年專門的師資培養;二是對現有技工院校師資實施系統培訓;三是對企業兼職教師實行資格認定和必要的培訓。
5.解決先進辦學經驗上升為政策問題。多年來,全國一些先進院校已經創造出許多好的經驗,比如,江蘇常州技師學院職業培訓收入的30%轉入績效總額發放等。建議人社部:一是階段性總結先進院校經驗讓各校分享;二是將之上升為政策,在全國技工院校中執行。
6.解決政策落實的“后一公里”問題。人社部這幾年技工教育的政策供給力度很大。但是,許多好政策沒有落地。建議人社部建立政策落實的“后一公里”督查制度,狠抓好政策落地問題。
7.研究技工教育發展問題。技工教育發展勢頭良好,但也面臨一些深層次新老問題,建議人社部每年研究一次技工教育發展問題。
8.解決職業訓練院掛牌問題。職業訓練院試點兩年了。建議人社部組織專家對試點院校進行評估,合格的予以正式掛牌。
9.解決企業新型學徒制考核問題。國務院《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要求“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度”。建議人社部協調組織部門,將各地企業新型學徒制推行情況納入各地人才工作考核指標。通過年度考核,促進此項工作。
10.解決培養經費不足的問題。人才培養的實訓環節分為五類:一是紙上談兵型;二是企業觀摩型;三是軟件或替代材料模擬型;四是半實戰作品型;五是實戰產品型。與技工教育的要求相匹配的是后三個類型,而我國大部分學校均屬于前三個類型,主要原因在于學校辦學經費嚴重不足。不同專業、不同培養層次生均培養經費的差距往往在十幾倍之間,但目前的一刀切撥款機制導致培養經費不足。建議人社部與財政部協調,解決培養經費不足直接影響培養質量問題。
11.解決教師績效工資的政策問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適用于機關事業單位而不適用于職業院校。它明顯制約了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技能人才培養事業的正常發展,應該改革。應允許教師多勞多得、優勞優酬。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就業創業服務等收入應該按照收入兩條線政策還撥學校,允許學校按比例用于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教師收入的提高。建議人社部協調相關部門,借鑒常州市的做法,明確學校職業培訓等收入的30%轉入績效總額發放。
12.解決技工院校教師資格的認證問題。教育部要求職業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對職業院校教師按照“雙師型”標準認證;人社部要求技工院校培養“一體化”教師,卻沒有對技工院校教師實行“一體化”標準認證。“一體化”教師標準高于“雙師型”教師標準,不能照搬“雙師型”教師標準要求技工院校教師,應自成體系并分段認證。建議人社部組織調研,建立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13.解決技工院校開辦企業的政策問題。職業技術教育,國內有非常成功的培養模式——醫學院+附屬醫院。特點是:學校與醫院一體,學校既是培養醫學人才的高地,又是醫療實踐的基地;教師與醫生一體,教師既是醫學教育者,又是病患醫治者;學生與見習醫生一體,學生既是醫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者,又是掌握實戰醫療技術的實踐者。技工院校+校辦企業如同醫學院+附屬醫院。曾經有過,后來消失,建議恢復。
第二個方面:地方主管部門需解決的問題
1.解決部分技工院校整合問題。部分省市不同行政部門均辦有技工院校,但,或規模小,或管而不理,有的甚至視為包袱,建議省市級人社部門主動協調,接收、整合,鍛造技工教育生力軍。
2.解決地方主管部門牽頭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問題。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初期階段,很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發力。蘇州人社局專門成立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機構,正醞釀成立由蘇州領軍企業為核心,其他企業參與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聯盟,全面推進蘇州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據說,江蘇就業專項資金對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培養的低補貼高于6000元。建議兄弟省市區人社部門借鑒江蘇省和蘇州市人社部門做法。
3.解決民辦技校發展難的問題。某省一位民辦技校(非營利性學校)董事長反映兩個困難:一是不能租用企業用地辦學;二是不允許設立分校、第二校區(在市設區的本區內設分校也不行)。建議地方政府部門多支持民辦技工院校,尤其是非營利性民辦技工院校。
第三個方面:技工院校需要提升的問題
1.探索定向+訂單校企合作模式。以初中起點五年制班級為例,第一步,該校與企業雙方先定向觀察:校企雙方了解,可稱之謂“校企先談戀愛”,學校選擇、確定多個合作企業為目標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第二步,該校促進企生雙向選擇,即學生在校學習三年后,讓目標企業和學生雙向選擇,組建專業混合訂單班,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成為企業的準員工,而不是在招生時就確定企業冠名班。第三步,該校與企業雙方合作培養。在后二年、三年中,由校企一起共訂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師資隊伍、共筑實訓基地、共施一體化教學、共行學生管理、共評培養質量、共研新技術新產品、共促畢業生就業。
2.實施技工教育辦學轉型戰略。從以全日制教育為主,兼顧職業培訓辦學轉向全日制教育、職業培訓、非全日制教育(企業新型學徒制)三種辦學形式并舉,力爭做到:政策覆蓋、業務相連、資源共享、齊頭并進。
(1)全日制教育:對象主要是初高中畢業生,可謂學制生。在校全日制學習。固定學制。執行雙證書制度: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2)職業培訓:對象主要是社會勞動者,可謂培訓生。非在校非全日制學習。彈性學制。學分制管理。執行單證書制度:培訓合格證書。
(3)非全日制技工教育(主要是企業新型學徒制):對象主要是企業新招和轉崗員工,可謂學徒生。校企兩地學習。彈性學制。學分制管理。執行雙證書制度: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技工院校應當全日制教育(學制教育)、職業培訓、非全日制教育(學徒培養)三種辦學形式并舉。技工院校的生源趨勢不在全日制,在于職業培訓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議全國技工院校從2019年開始,學制生、培訓生、學徒生“三生”并招。以此解決生源不足問題,以此擴大辦學規模,以此體現更高的社會貢獻度。
3.用體現職業能力培養的職業訓練院實體取代體現技工身份教育的技工院校實體
人社部《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人社部發〔2014〕96號)提出:“支持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建設成集技工教育、公共實訓、技師研修、競賽集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職業訓練院,成為公共職業培訓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開始試點。2018年5月3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國發〔2018〕11號),明確要求“開展職業訓練院試點工作,為社會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這表明建設職業訓練院工作不僅是人社部的意見,也已成為國務院的要求——“職業訓練院”這種辦學新形式已經得到國家認可。
相關信息
推薦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