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BT,7456,偶要給這小子彩色筆。希望他不要還是這么286……”近陳女士偶然看到兒子的作文,發現里面的每一個字她都認得,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請了年輕的同事翻譯半天,總算才明白兒子和同學發生矛盾,說的是:“真變態,氣死我了,我要給這小子點顏色看看。希望他不要還是這么遲鈍。”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發現,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張嘴就來的“偶”、“暈”、“稀飯”、“強”、“頂”讓家長一頭霧水。而在中小學生的作文中,這些網絡語言更是層出不窮,不少老師表示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謎,有的詞匯根本看不懂。
老師:改作文好象在“猜謎”
蘭鐵一小的石老師告訴記者,在一些作文中,甚至有的常用語都被“網絡化”了。她發現,因為一年級不寫作文,二到四年級作文字數少,只有300字左右,作文中出現網絡語言的主要在五、六年級中。石老師說,她教過的五、六年級中,一個班總有三四個學生避免不了地使用網絡術語寫作文。“一篇350字的作文中,總會冷不丁地冒出兩三個網絡語言,如886(拜拜了),GG(哥哥)等。”她無奈地說,“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謎,有的詞匯根本看不懂。”
比起小學生,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人數和頻率則多一些。碰到學生作文中出現網絡語言,市七中語文老師陳磊一般都會用紅筆圈出來,旁邊打上問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她發現,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其實跟作文的體裁也有關,寫小說、寓言類作文時用的多;散文、記敘文類體裁就用的少。“使用規范字、規范語言,正確地表情達意,是作文的基本要求。”陳磊說,“不過有些網絡語言還是挺風趣的,我們平時也會用幾句。”
學生:網絡語言幽默詼諧
近日,記者就網絡語言在學生中的使用情況向部分中小學生進行了采訪。采訪發現,讓老師、家長如墜云里霧里的網絡新詞,在許多中小學生看來卻非常有吸引力。一個女同學說,和同學在網上聊天、電子郵件往來,經常使用網絡新詞,這樣的語言他們彼此都熟悉,交流起來也非常輕松、幽默。因此,這些另類語言在家長和老師看來或許不習慣,然而在她們的生活中早已大行其道。
在蘭州二中上高二的張莉說:“可能網外人覺得這些網絡語言難以理解,但我們覺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上網本來就是要輕松,所以就不要用‘一本正經’的話語來交流,這也是大家在緊張的學習和生活中用來玩笑的一種方法吧。”其余幾名初三的學生則對記者說:“我們不知不覺就用上了這些時髦的網絡語言,感覺挺好的,如果不用這些時髦語言,就會被同學嘲笑落伍的。”記者了解到,很多中小學生還常用網絡語言寫日記。他們認為,這樣做既有個性又不容易被父母發現秘密。
提議:理性看待網絡語言
對于網絡語言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頻繁使用的現象,中學語文教師陳磊認為,網絡語言是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漢語的發展和豐富,學生借此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果對于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有利的話,是可以使用的。陳老師說:“網絡語言沖擊不了主流語言,它的使用僅限于網上。有的符號根本沒辦法說出來,所以,‘網絡語言取代傳統漢語’的擔心是杞人憂天。”
蘭大附中的一位老師則說,現在網絡語言出現在學生作文里,甚至被融入書面語言和口語,如不加引導,學生極可能會養成不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還有一些老師認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比較正規,語法、詞匯的運用都非常講究。可是網絡語言卻不一樣,隨意的成分很大。如果單純拒絕網絡語言也不明智,畢竟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多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這其間有個度的把握問題。 (記者 孫理)
相關信息
推薦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