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具體實施的載體,專業建設是教學內涵建設的核心,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為了進一步全面系統地加強專業建設,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特制定
日照技師學院《“十二五”期間專業建設規劃》。
一、專業建設基本情況:
目前,學校開設有中技專業18個,高技專業9個,技師專業4個(6個專業方向),專業涵蓋日照市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中七個產業,其中機 電專業是省級重點專業(已發展為數控、焊接、電氣自動化三個)。總體來看,我校專業建設有以下特點:
1、專業建設工作趨于規范:
專業建設學校實行了校系二級管理,制定了《實施性專業教學計劃制定辦法》、《課程教學大綱制訂辦法》等規章,在專業開發、修訂、評估等 工作進行了規范。實施過程中,堅持市場導向,根據社會需求,每年進行一次專業整合、教學計劃大綱的修訂、課程內容改造及校本教材建設, 不斷完善專業教學內容,學習領域更貼近工作領域。同時將專業建設工作納入學校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考核,使專業建設工作走向了規范化、科 學化軌道。
2、專業培養方向更符合社會需要,特色更加明顯:
學校成立了專業建設工作咨詢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工作小組,按照“轉模式、調結構”的要求,對各個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 行了調整重構,按照“必須、夠用、先進”原則,進一步壓縮了文化課,加大了實訓和一體化教學比例,不同層次實訓教學比例普遍達到5:5以 上,突出了職業道德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實施性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設置、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師(師傅)的配備、教學實施 過程和教學評價人,校企實現了緊密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適應性。
3、專業培養成效顯著:
從學習過程看,盡管不少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但樂于選擇技校、學習技能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較以往明顯高漲。學生參加 各級各類技能大賽成績逐年增加,2010年,我校學生在省級大賽中3 人進入前五名,在市級大賽中,獲得7個第一名,13個一等獎。學校畢業生 連續保持了98%以上的就業率,受到企業的好評,不少學生在職場中取得了可觀的業績。
總體來看,學校專業建設工作形成了良好的體制機制,為下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專業培養方案需要進一步優化, 整體培養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二是一體化教學改革需要深入。三是教師的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不盡合理,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專 業能力需要盡快提高。四是管理隊伍的綜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區域經濟社會及產業發展情況:
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家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設人才資源強國,并將教育與民 生和社會公平緊密聯系起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 求到“十二五”末,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7%以上,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占勞動者比例達到5%以上,并帶動 中、初級技能勞動者隊伍的相間梯次發展,力爭到2020年,使我國高、中、初級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形成與經濟社會和諧 發展的格局。這為技工教育加快發展提供了很好政策支持。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日照作為藍色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將大力發展鋼鐵及配套產業、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 、汽車及海洋裝備制造產業、漿紙及印刷包裝產業、臨海傳統優勢產業、海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產業、綜合旅游產業和特色優 勢產業等十大產業,為學校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發展定位:
從總體上言,我們要圍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地方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強專業基礎能力建設,不斷深化教學 改革,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效益,增強我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的可持 續健康發展。
1、學校發展定位:
以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為基礎,創建立省內具有一定影響的示范性技工院校。
2、專業規模與層次:
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主體,預備技師專業保持4-6個,高、中級工(含中專)專業分別保持在20個以上。在校生規模保持在5000人左右。
3、專業面向:
以面向我市臨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為主體,重點開發面向藍色經濟的新專業,增設冶金、化工類專業群。
4、教學定位:
以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為重點,加強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一體化課程建設和一體化實訓場所建設,實施以技能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5、職業培訓:
以面向在職提升為主,通過高端項目引領、精品專業帶動及市場化運作,建立專業特色突出的培訓體系。
四、任務及措施:
1、整合優化專業體系:
全面梳理現有專業,進一步規范專業名稱和學制,形成大專業小方向、模塊式的專業體系。在繼續實施“高技+專科”、“技師+專科”的培養模 式。拓展建筑類、旅游、焊接專業方向的規模,適時獨立成系建制。
2、根據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升現有專業技術含量,開發以面向藍色經濟為主體的新專業:
建議新專業: 鋼鐵冶金、化工(精細化工、工業分析與檢驗)、環保(環境保護與監測、環境檢測與保護)、物流、食品(食品工藝與檢驗、 食品質量檢測、食品加工技術)、制藥(醫藥制藥、藥品制劑與檢測)等方向。
3、重點加強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建設:
根據省重點專業建設標準,重點建設10個品牌專業,包括數控加工技術、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汽車、焊接、會計、建筑工程、旅游與酒店 、電子商務與網絡、電子技術等。
4、繼續深化課程改革:
按照“必須、夠用”的原則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全面建立一體化模塊式和職業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突出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建設一 批精品課程。及時更新教材內容,積極開發新教材,嚴把教材質量關,保證優質教材進入課堂。
5、抓好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按照專業建設的總體要求,構建結構合理的專業梯隊,建立完善人才選拔與激勵工程,打造優秀教學團隊;二是加強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 完善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教學新秀選拔制度;三是著重抓好隊伍培訓。四是鼓勵教師技能提升。每年開展一次教師技能大比武活動,安排專 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五是加強教師教學工作考核管理,實行工作績效與榮譽待遇掛鉤。
6、深化校企之間的內涵合作,進一步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按每個專業三個校外實習基地的標準建立合作企業網;逐步推進校企合作向深層次發展,建設2-3個校內校企合作基地。進一步加強校內外實踐 教學硬件建設,逐步淘汰陳舊的或過時的實訓設備,配合課程改革,配置相對先進的設備,建立更多的一體化教學環境,優化實訓場(室)環境 。
7、完善職業培訓教育體系:
一是依托校內實訓條件和師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鞏固“金藍領”、農民工技能提升、特種作業人員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等傳統培訓項目。二 是加強高端培訓項目的開發,創建培訓品牌。三是加強與山東大學、臨沂大學的合作,擴大成人函授教育規模。四是加強培訓管理,建立多層次 的培訓體系,逐步形成市場化運作、專門化管理的培訓機制。
8、進一步健全教學管理機制,保持常規教學有序、高效運行:
一是進一步健全教學管理制度,狠抓各環節的落實,加大教學督導檢查、考核、整改力度;二是建立完善教學評估機制,包括教師評價和教學 質量評價;三是重點抓好課堂效果的提升,加強學風建設,加大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力度,繼續積極推進一體化模塊式和行動導向型教學法;四是 加快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教學效果提高;五是大力營造學技能氛圍,繼續辦好技能文化節,參加各級技能大賽。
9、加強專業建設的研究:
重視和加強專業設置和建設前的市場調研,及時總結各系在專業建設中的經驗,每年舉辦一次專業建設研討會,逐年提高專業建設研討會的學術 氛圍。教務處要對加強專業建設過程的指導和研究,建立學校專業建設的指導和評估體系。
10、加強組織領導:
系部是專業建設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要主動地、能動地、負責任地履行好應盡的職責,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