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企業新型學徒制為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日前印發《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面向各類企業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產業轉型升級,提振制造業的時代要求下,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尚不足以輸出足夠的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此次以培養企業新型學徒為抓手,能夠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通道,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此次《意見》提出的背景和現狀是什么?
馮文猛:首先,當前我國勞動力質量亟待提升。從人口角度來看,從2012年前后,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及其占總人口比重都有所下降。這釋放的重要信號是,支持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供給已經從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的人口紅利時代轉為新的發展階段,在勞動力占比、勞動力增長規模受限的情況下,應當進一步提升勞動力素質,釋放人力資本紅利,強化全要素生產,以此來彌補勞動力數量無法繼續擴張造成的沖擊。同時,也應當注意到,在總量大趨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勞動力內部供給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就業難與招工難的現象時有發生,供需雙方出現矛盾。
其次,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依托高質量產業工人來打造高水平制造業。目前提倡以“工匠精神”為抓手提振制造業,其背景在于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階段,在此階段,縱觀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以及其他國家所走過的工業化、現代化甚至后工業化道路不難發現,在我國產業發展當中應當盡快補上制造業短板,積極提升制造業技術水平以及國際競爭力。
盡管從全球趨勢來看,目前正步入信息時代,大力發展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成為重要趨勢,但無論何時,制造業都是工業大國或所有經濟大國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近年來在制造業領域高質量生產人員出現供給不足,應當提倡“工匠精神”,力爭把每個細分領域做精、做尖。因此,培養高質量制造業工人是下一步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而職業教育、企業培訓可以說是提升勞動力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被寄予較高期望。
記者: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體系提出新要求,那么,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如何?是否能夠助力上述目標的實現?
馮文猛:到目前為止,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職業教育在過去的積累中仍然不能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大問題——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打造高質量制造業提供充足專業的高技能工人。為實現這一目標,應當完善現有職業教育體系,滿足市場需求,助力未來勞動力實現從數量支持轉向質量支持的飛躍。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三大問題。第一,目前職業教育所授內容、技能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脫節。市場需求量大的人才,往往職業教育沒有相關課程來培養,也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找到合適工作,在招工和用工上出現結構性矛盾。
第二,目前在我國,不少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員家庭條件相對貧困,很多情況下接受職業教育被當做步入社會的快捷出路,未來職業發展空間不充分,職業上升渠道不暢通,在大環境下,輿論對于這類人員看得并不高,甚至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
第三,目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尚未打通,接受完職業教育,獲得一定技能后無法通過繼續教育的平臺進一步提升學歷,不具備終身發展路徑和可持續上升空間,導致很多人接受職業教育的動機不高。
記者: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意見》,請你分析如何從多方發力,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馮文猛:《意見》首先提出建立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制度。這實際上是從兩個角度同時發力,一是讓企業人員走進去。企業更加了解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需求、相應的需要具備何種技能的人才、如何進行培訓才能使得職業教育畢業生勝任企業的工作。二是對職業教育體系教師隊伍素質的要求有所提高。這樣一來,能夠深化校企結合,使職業教育內容緊貼市場需求。這方面可以參考新加坡等國家的成熟經驗,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由企業人員參與設計,更能反映市場需求,因此在實踐中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滿足企業需求。
此外,學徒培養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這一措施涉及人才導向問題,目前在做的改革實際上是想摒棄不利于人才培養的條條框框,真正培養實用型人才。例如,彈性學制可以解決受教育人員時間受限的問題。此外,不難看出,此次改革所看重的職業教育內容大于形式,更注重是否能實際學到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新型學徒制針對兩種人群。一類是學生段人群,即新產生的勞動力。另一類是既有勞動力,也就是存量這一塊。此次的措施對既有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實現技能提升非常有利,能夠幫助他們通過職業教育培訓,完成技能提升,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人才培養以及照顧現有勞動力實際情況角度都非常有針對性。
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是推行終身培訓的試點。隨著環境和技術水平的改變,勞動者所需技能也需要進一步升級,因此要推行有針對性的、可持續的職業技能培訓。
記者:《意見》在健全企業對學徒培訓的投入機制,完善財政補貼政策方面也作出詳細規定,解決企業與學徒的后顧之憂,對此,你怎么看?
馮文猛:這兩點措施意在保障勞動者權益,確保勞動者在學徒階段得到相應的生活保障,同時幫助企業分擔成本壓力。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勞動力的培養并不僅限于在學校完成,也需要在企業內部完成,因此,完善企業培訓投入機制有利于企業的功能發揮。對于企業而言,加強職業培訓并不只是負擔,實際上更是解決企業用工難題,完成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而為了避免培訓之后人員流動造成企業損失,應當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從而避免單家企業受損,其他企業“搭便車”的問題。同時,由于目前整體培訓機制尚未健全,大部分企業還未形成有效的培訓模式,政府有必要結合地方實際通過財政補貼或轉移支付等方式幫助企業分擔成本壓力。
此外,對于《意見》所提出“從今年起到2020年底,力爭培訓50萬以上企業新型學徒。從2021年起,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年培訓學徒50萬人左右”的量化指標,應當密切跟蹤其完成進度,尤其是對需要完善培訓體系地區的資金需求密切關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數量指標目標的同時,更應當看中質量。衡量每年所產生的學徒是否真正地滿足市場需求。
總而言之,應當以《意見》為抓手,借鑒他國成熟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推進實際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實現職業教育終身化、可持續化,打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機制。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人員、產業工人的偏見,提升勞動生產率,進而提升其工資水平,同時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職業教育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