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教育信息化 2.0 視域下的“互聯網 + 教育”
自 2015 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 的指導意見》頒布以來, “互聯網+”已滲入各行各業, 深刻影響和重塑著各行業的結構。 “互聯網+”正在給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帶來深層次影響。
自 2015 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 的指導意見》頒布以來, “互聯網+”已滲入各行各業, 深刻影響和重塑著各行業的結構。 “互聯網+”正在給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帶來深層次影響。 2018 年 4 月, 教育部發布了 《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 提出了 “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將構建“互聯網+”條件 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 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互聯網+”將深 入推動教育的結構性變革,有利于教育信息化 2.0 各 項目標的實現。
“互聯網+教育”與“教育信息化 2.0”的關系
(一)“互聯網+教育”不同研究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互聯網+教育”的定義和特征。 陳麗認為,“互聯網+教育” 特指運用云 計算、學習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新技 術,跨越學校和班級的界限,面向學習者個體,提供優 質、靈活、個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務模式。 余勝泉等認 為,“互聯網+教育” 既可以實現傳統教育所關注的規 模,又可以實現優質教育所關注的個性化;既能夠實 現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公平,又能夠實現跟每個人能力 相匹配的高質量的服務。 筆者認為,“互聯網+教育” 是為滿足新時代對創 新型人才培養需求,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教育事業 深度融合,面向學與教主體,重構教育教學體系、教育 治理格局和教育服務模式,形成以互聯網理論與技術 支撐的全新教育形態。
(二)教育信息化 2.0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網絡教育”,標志著我國教 育信息化進入了全新的 2.0 時代。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指出,在教育信息化 2.0 時代,教育 信息化將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 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 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提出, 到 2022 年基本 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 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 全體學校, 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 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三)教育信息化 2.0 視域下的“互聯網+教育”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系統各要素各環 節深度融合、推動教育和諧發展的過程。 信息技術的 發展經歷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階段,在教育信 息化 1.0 基本解決了數字化問題之后, 教育信息化 2.0 將重點探索網絡化、 智能化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 融合的問題。 因此,“互聯網+教育”和“人工智能+教 育”等均是教育信息化 2.0 的不同表現形態。 教育信息化 2.0 時代,“互聯網+” 與教育教學領 域的不斷融合將深刻影響著教育系統中的各個核心 要素,能夠有效提升教育系統效率、著力變革教育組 織方式,將成為解決教育領域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 問題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教育”應當重點關注信息 技術給教育帶來的質變,注重創新引領、生態變革。
“互聯網+教育”的“五核”要素模型黃榮懷認為,“學什么”“怎么學”“在哪學”是進行 教育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學什么”關注人才培養目 標和學習內容,“怎么學” 關注教與學的方式,“在哪 學”關注學習環境。 將這三個問題具體化,以此提出 “互聯網+教育”的五個核心要素:學習資源、學習方 式、師生關系、教學環境和管理模式(如圖 1 所示)。
首先,“學什么”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習資源”上。 “互聯網+”時代,各種新型信息技術的逐步應用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日益普及,使得學習資源的內容和形式 日趨豐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學習資源的外在 封裝形式會更先進、更立體,學習內容將更直觀清晰、 更 人 性 化 ,富 媒 體 化 、智 能 化 、交 互 性 將 成 為 “互 聯 網+”時代學習資源的特質。 其次,“怎么學”既代表了“互聯網+”時代“學習方 式”的轉變,也代表了在學習過程中“師生關系”的轉 變:一是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要適應“互聯網化”。 大數 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環境下的泛在學習、社會性學 習、游戲化學習、探究式學習、遠程實時協作學習等符 合“互聯網+”特色的學習方式將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主 要形式;二是教師和學生傳統關系的解構,形成新型 的師生關系。 “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自主獲取 知識能力不斷增強,教師的“權威感”被削弱,教師不 再以教導者俯視學生, 而是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并 與他們共同進行探究式學習。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平等的、 在交互活動中民主的、 在相處的氛圍上和諧的關系。
第三,“在哪學”的問題是“互聯網+教育”相比于傳 統教育鮮明的特征,即“教學環境”的變革:一是開放 性,即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環境不受時間、地點 和空間的限制;二是分布式和去中心化,即每個學習者 都成為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者, 不再局限于某 個主體。 “互聯網+”帶來了一種新的開放學習環境,這 種環境支持拓展資源,讓學生沖破教科書的限制;支持 拓展實踐,讓學習從課上拓展到課下;支持拓展空間, 讓有效學習在真實環境和虛擬情境中發生。 后,教育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必然少不了有效 的教育管理。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教育的管理模 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使得校園設施管理、師生信 息管理、教學活動管理和學校事務管理等各個環節的 管理信息互聯互通,不僅高效便捷,還能夠減少人力 和財力損耗,實現教育管理和服務的自動化、便捷化、 個性化和智能化。
(一) 核心要素之一:學習資源“互聯網+”對學習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形 態、資源平臺和資源配置三個主要方面。 首先,“互聯網+” 使學習資源形態實現了優化整 合。 跨行業、跨時空、多類型的學習資源被整合成“在 線—離線”、“固定—移動”、“文本—可視” 以及 “平 面—虛擬現實(VR)”等多種形態,可以滿足學習者在 泛在學習環境下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需要,可 以實現優質學習資源的進一步開放共享。 其次,基于互聯網思維構建的教育資源平臺為學習資源的全方位開放共享提供了技術保障。 移動互聯 網絡、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習資源平臺的整體 架構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逐漸形成了 PC 端、平板端、 手機端等多終端一體化的學習資源平臺,可以滿足不 同學習者在任意時間、任意空間學習的需要。 第三,“互聯網+” 背景下的學習資源配置可以使 優質學習資源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到大化。 優質學習 資源可以跨學校、跨地區流動與共享,縮小因地域、時 空和師資力量上差異所導致的教育資源鴻溝,逐步實 現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接觸到同等量的 優質教育資源, 使教育資源配置達到均衡化和優 化,逐漸促進教育公平。
(二)核心要素之二:學習方式“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方式將由知識傳授型向 互動對話型轉變, 從集體教學走向個體差異化教學。 “互聯網+”對學習方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技術支持和 學習理念兩方面。 在技術支持方面,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 情境感知等技術能夠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相結合, 實現沉浸式情境學習;大數據和智能分析技術能夠實 現對學習過程數據的全程收集和評價,促進有效學習 的發生;移動互聯技術能夠將學習行為由課堂內延伸 到課堂外,促進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結合,實現 “跨界學習”。 在學習理念方面, 學習者的學習主體地位被強 調,學習者可以借助網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 學習,實現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教學環境更加開放、 智能, 支持每一個學習者進行個性化的探究式學習; 教學模式更加多元、靈活,由傳統的教師主導型向師 生對話型轉變。
(三)核心要素之三:教學環境“互聯網+”對教學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學空 間和教學平臺兩方面。 在“互聯網+”時代,教學空間將以互聯網思維加 以改造。 基于互聯網理念和技術建設的學習空間,可 以突破圍墻的限制, 教師可以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 學生可以隨時入學、 教學設施可以在同行中共享;學 校的組織結構和服務模式也隨之人性化、智能化。 “互聯網+”背景下,各種教學平臺充分體現出了 靈活性, 使教學由線下課堂逐步變為線下線上融合、 虛實結合的跨界課堂;教學平臺的重點從支撐管理任 務轉移到支持全面跟蹤學習行為、 支持個性化導航、 支持形成性學習評價、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新網絡 學習空間;充分地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學習分析技術,實現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自動記錄與學習效果 的自動測評。
(四)核心要素之四:師生關系“互聯網+教育”將解構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傳統關 系。 互聯網對于師生關系的影響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師生掌握知識能力的變化。 在互聯網信息 技術的支持下,師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和途徑將發生根 本性的變化, 學生可以快速有效地獲取網絡上的信 息。 學生檢索信息的速度可能比教師更快、獲取知識 的途徑可能比教師更多。 第二,師生掌握知識能力的變化導致了師生角色 的變化:教師由“知識的權威、教學的主宰”向“學習的 引導者和服務者”轉變;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而是向“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轉變,師生關系趨于 平等,使得“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成為現實。 第三, 師生角色的變化帶動了師生職責的變化。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教師的職責主要是引導、幫助學 生建立完備的知識體系;學生的職責主要是運用知識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五)核心要素之五:管理模式“互聯網+”對教育管理模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管 理方法和服務模式兩個主要方面。 “互聯網+”提供了變革教育管理模式與方法的機 會:高速網絡技術能夠支持組織間的大規模社會化協 同;云計算技術可以實現教育資源與教育服務的共享 性;物聯網技術能夠感知教育裝備和教育環境的實時 數據;大數據技術能夠提高教育管理、決策與評價的 科學性。 基于“互聯網+”的教育管理將逐步走向“智慧 管理”模式。 “互聯網+”為以人為本的教育服務模式奠定了基 礎:利用環境感知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物聯網技術、 流程編排技術等, 聯結校園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智能識別師生群體的學習、工作情景,打通數據和流程, 讓數據和信息在職能部門之間流轉,為師生提供“一站式”服務。
來源中教新媒微信公眾號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