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楊宗凱:高校“互聯網+ 教育”的推進路徑與實踐探索
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滲透到教育行業,特別是現階段信息化的融合應用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給教育帶來極大的沖擊,深刻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方式。
作者簡介
楊宗凱,華中師范大學原校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教授;2018 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第一完成人。
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滲透到教育行業,特別是現階段信息化的融合應用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給教育帶來極大的沖擊,深刻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方式。信息社會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網絡環境的教育,教育的辦學形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都將發生根本性改變,教育理念也必將隨之改變。當今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由信息技術所引發的慕課、翻轉課堂、開環教育等新興事物的出現,改變了大學教書育人的傳統業態,同時也對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提出了新要求。
1.信息時代的技術沖擊引發沖突
雖然人類社會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后,總體上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但教育系統卻仍然停留在工業時代。工業化大生產需要的是大批熟練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能夠勝任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的熟練工人,以及在各專門領域具有深厚知識積累的專業型人才。傳統教育的班課制、標準化、規模化培養模式有效滿足了這一需求。然而,在信息化時代,創新型社會發展需要大量的個性化、創新型人才, 更強調人才的差異化、多樣性和創造性,而不是被批量化“制造”出來的同質化人才。而以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傳統教育體系難以支撐這一需要。由于信息時代的人才需求和工業時代的教育生態二者之間產生了嚴重沖突,信息時代教育生態需要再平衡。
2.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支撐體系亟待重構
美國教育智庫組織21 世紀學習聯盟提出的“21 世紀學習框架”指出,信息時代的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課程除了3R(指讀、寫、算Reading、Writing 和Arithmetic)之外,還包括生活與職業技能、學習與創新能力、信息媒體與技術素養等。學習者能力要求的提高意味著我們的教育支撐體系也要隨之改變。但現行的以“標準化”“大班制”“填鴨式”“唯分論” 為主要特征的工業時代教育支撐體系不能為信息時代、智能時代人才培養要求提供有效支撐。這就要求教育系統在教育模式、理念、文化, 以及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等各環節全面變革, 推進信息技術支撐下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重構, 以適應新時期的人才培養需求。
作為人才培養的高地,高校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積極構建信息時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在此過程中將面臨諸如:如何構建新型教學環境,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連接教育?如何匯聚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打造更加開放的教育?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實現規模化與個性化的統一?如何改革教學評價, 形成數據驅動的過程化多元綜合評價?如何發展教師能力,培養“技術—藝術—學術”三結合的新型數字化教師等一系列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高校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實踐中認真統籌考慮。
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華中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范大學,是一所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是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試點優秀高校。針對信息化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學校以推進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變革為切入點,以前期教學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國家級教育信息化科研創新平臺為支持,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從重塑教學理念、重構教學環境、提升教師能力、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改革評價方式、優化管理服務、營造教學文化等八個維度對整個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系統性重構,逐步構建了信息時代以學生為中心的連接、共享、自主、開放、適切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2013年,學校正式發布實施新版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調整課程結構、壓縮課內學時學分、提供多種課堂形態、實施過程化評價等多種方式,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真正實現“四個轉變”: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教學資源供給從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教學空間從以課堂為主向線上線下結合轉變,教學評價從以結果評價為主向以數據驅動的過程評價為主轉變。
2.重構教學環境,實現三空間深度融合
學校以“三通兩平臺”任務為抓手,積極營造泛在學習環境,并提出了“物理•資源•社交”三空間融合理論。在物理空間上,制定統一標準規范,建成一批具有良好展示能力、豐富互動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的云端一體化智慧教室,實現課堂多媒體內容呈現、即時師生互動、學習情境感知、自適應教學服務;在資源空間上,匯聚自主開發和引進的優質數字化課程向全校開放共享;在網絡空間上,依托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研究中心構建自主知識產權的教學云平臺,實現師生一人一網絡空間,日常教學緊密圍繞網絡空間開展,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通過上述三方面舉措,成功構建了線上線下打通、課內課外一體、實體虛擬結合的泛在式智能型教學環境。
3.開展進階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基于新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華中師范大學重新定義教師角色和能力要求,構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進階標準,對新任教師、骨干教師和種子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對新任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示范培訓,旨在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拓寬教師育人視野,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對骨干教師進行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培訓,主要解決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資源設計與制作等方面的問題;對種子教師進行技術、學科知識和教學法三融合高階培訓,并組織信息化教學能力海外拓展活動。通過開展分階段針對性進階培訓,有力提升了教師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加快助力老師成為“學術•技術•藝術”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時代優秀教師。
4.豐富教學資源,提供更加開放的教育
學校通過自建、引進、共享三種方式匯聚優質資源,顯著提升資源規模和質量,并依托自主研發的云+端教學平臺實現所有課程在校內開放共享,供全校師生使用。在自建方面,華中師范大學基于實際教學需求,按照不同的認證標準,研制出臺數字課程資源規范,分批對全校的數字化課程資源進行認證和資助。在購置方面,華中師范大學積極與政府、企業、其他高校合作,引進多門境內外高校優質專業課和通識教育網絡課,大幅提升學校數字課程資源規模和質量。在共享方面,以自主研發云平臺為基礎,打破學院之間以及學校之間的壁壘,所有課程在統一的云平臺上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共享。
5.創新教學方法,推廣混合課堂教學
華中師范大學以先進的教學環境和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基礎,推行講授與研討結合、線上與線下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行傳統講授法與混合式學習結合的新型翻轉式教學模式,探索出破解規模化下的個性化教學難題的有效路徑;著力推進研究型教學,涌現出一批信息化教學名師,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
6.改革評價方式,開展基于數據的綜合評價
學校每年發布教學質量報告,關注信息化運用的程度和水平。基于大數據進行學習分析和過程監管,強化過程評價;建立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為學情診斷、綜合評價和學業規劃提供支撐;以教師與學生自我評估為基礎,學校教務管理部門、教學支持服務部門及第三方專門機構積極參與,形成相互監督與制約的信息化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測體系。
7.優化管理服務,構建育人新生態
為適應信息化教改推進需求,華中師范大學于2013年完成教育信息化相關機構合并,將原有的電教中心、信息中心、網絡中心等有關機構全部合并,成立信息化辦,統籌教育信息化規劃、建設、運維等工作。同時,學校以機構整合為起點,積極推進管理服務信息化,積極構建網絡思政教育新格局,全力打造信息化條件下的育人新生態。在管理信息化方面緊緊圍繞“五個一”工程展開,即“流程一張表”“數據一個庫”“認證一個口”“服務一個站”“決策一鍵通”。在育人信息化方面形成了以信息化為支撐的思政、通識、專業、實踐教育和管理服務“五位一體”育人生態,著力培養信息時代創新型人才。
8.設立教學節,營造教學文化
華中師范大學通過設立教學節活動、設立教學創新獎、推進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等一系列措施,在全校范圍內營造重視教學、崇尚創新,善教、樂教的文化氛圍。自2014年起我校每年開展教學創新獎評比活動,專門設立重獎,重點關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的教學效果。學校還依托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展信息化條件下的教育教學創新研究,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科研與人才培養結合。
經過持續近六年的創新探索,華中師范大學在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學情調查顯示,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滿意度連續五年提升,批判思考、合作、溝通、創新能力和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服務素養等得到顯著增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顯著提高。學情調查顯示:大多數教師能夠綜合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和成果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學校教師獲省級教學成果獎數量不斷攀升,近兩屆湖北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綜合成績全省先領。教學資源配置效果全面優化。學校打造了UGBS的協同創新模式,同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不同的單位協同開展工作,發揮各個部門的優勢,匯聚社會力量參與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通過一張表工程,教師逐步擺脫填表等繁瑣事務,工作負擔顯著降低。學生事務大廳“一站式”服務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科教結合取得良好進展。出版發表了大量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專著和論文,一大批研究成果服務國家政策規劃,并積極參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編制。社會影響日益廣泛。學校于2016年獲評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試點優秀高校。自2012年以來有關華中師范大學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引起中央媒體的廣泛關注,多篇以頭版頭條或專版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和《中國教育報》刊發。
1.人才培養體系重構的關鍵在于改革
改革是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只有以改革為動力,對學校進行流程再造、業務重組、文化重塑,才能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教學和管理方面實現量變到質變,實現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
2.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是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協同
以信息化手段推進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是“一把手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所以高校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是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關鍵。首先要轉變觀念,樹立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教育價值觀,堅持育人為本,強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其次要勇于創新,以學習者為中心打造智慧課堂、智慧校園、智慧學區,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呈現形式、傳輸方法和服務模式。再次要善于學習,堅持正確的學習方向,理論聯系實際,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增強工作本領、提高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
3.必須高度重視評估驅動
利用信息技術重構教育教學模式,要通過科學計算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與產出比值,為優化資源配置、支撐智能決策提供依據。以評估驅動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學校每年編制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及時評估修正信息化建設的問題。
4.必須強調持續投入
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持續改進、不斷完善的長期過程,需要增加和持續投入。特別是在建設、運維、培訓、評估等各環節都需要持續穩定的投入。
5.改革重構要穩中求進
從導入改革理念,形成統一的認識—促進技術廣泛、深入應用—全面推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教學模式,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必須遵循發展規律,逐次漸變。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對于高校而言,2.0時代意味著樹立全新的育人理念,探索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2.0時代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重點在于全面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基于大數據的高度精確的過程化評價,實現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以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研究型教學。
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導入,為教育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工智能+教育”將助力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推動教育生態的演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依托自身學科優勢,在教、管、評、環(境)四個方面進行規劃部署,進行產教研結合,正在積極推進“智能教育”標桿大學建設。
未來教育必將是構建在互聯網上的新教育。教育生態也一定是構建在互聯網上的新生態。通過構建新生態,未來必定會實現更加開放的教育,更加合適的教育,更加以人為本的教育,更加平等的教育和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其終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個性化的發展。
來源:中國大學教學
教育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