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1月25日,“兩會聊天室”,羅承林代表(左一)、李旋旗委員(左二)共話職業教育。
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一直是個高頻詞。
有心的代表委員和網友們都注意到,職業教育、技能培訓這些詞匯,在報告中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今年也不例外。
如何推動我省職業教育高素質發展,怎樣讓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讓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更大力量?兩位代表委員做客“兩會聊天室”,和大家一起聊聊這些話題。
代表委員名單
羅承林 省人大代表、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瀏陽生產一廠廠長
李旋旗 省政協委員、湖南應用技術學院副院長
報告亮點
扎實開展“‘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
強化產業技能培訓,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
重點建設12所卓越中職學校,在12個縣市區開展農村中職攻堅。
一
我們既需要培養“愛因斯坦”,也需要培養“魯班”
百姓點題:我是一名職校生。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我們這樣的“藍領工人”。其實,我的師兄師姐們找工作都很順利,并不比一些大學生們差。但我的親戚朋友們總覺得職校學生水平“低一檔”,是“不得已”的選擇。請問代表委員,怎樣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讓它成為一個“優秀選擇”而不是“低選擇”?
羅承林:17年前,我畢業于湖南的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從一名普通的產業工人到企業的中層管理者,我用自己的實踐經歷證明了職校學生并不比大學生差。打造“制造強省”,我們既需要培養“愛因斯坦”,也需要培養“魯班”。我認為應該從教育系統內部做起,為職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讓不同類型的學校百花齊放,支持不同特長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成長道路。
李旋旗:在職業教育的選擇上,很多人是以考試分數而不是個性特長來衡量,因此讀職業院校就被人為地認為是“低一等選擇”。只有社會真正尊重這一群體,才能讓更多年輕人走上這條技能成才之路。我們要宣傳更多“大國工匠”的故事,需要向社會展現更多通過職業教育成就夢想、實現人生出彩的案例,鼓勵更多真正有技能特長的孩子投身到“制造強省”建設中來。
職業教育也要為青年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除了豐富的就業崗位,更需要構建起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相互溝通的成長成才的“立交橋”。比如,職業院校畢業生也能讀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在人才評價上需要樹立新的標準,要為各種職業建立自己獨立并行的職業上升等級和階梯,使“藍領”與“白領”同樣被社會認可。
產教融合,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共同出力
百姓點題:我是一名職校的老師,每年要送不少孩子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也聽過企業和學生們跟我們抱怨,學校學的本領和生產一線需要的技能并不完全“匹配”。報告中提出要“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請問代表委員,如何讓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需求,讓學生一畢業就可以成為熟練的產業工人?
李旋旗:其實在中華文明的傳統里,我們一直就是“師傅帶徒弟”。現在要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調動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是關鍵。以制造加工企業為例,工人工資是按件計酬的,如果帶學徒,勢必會影響師傅本人的工作效率和績效,師傅的個人意愿不強,企業出于學生安全的考慮,積極性也不高。因此,政府要從機制上保障和激勵企業的積極性。比如,給予企業一定比例的稅費減免,給予師傅一定程度的經濟或晉升獎勵等等。
回到產教融合的話題。在德國,寶馬、奔馳這樣的高端企業會主動將自己的新設備免費提供給職業院校作為上課“教材”,與學生們建立天然的親近感和熟悉感,這樣學生們畢業后也愿意到他們的生產線、修理廠等相關生產鏈上工作,我覺得我們的企業可以學習借鑒。
羅承林:我說一下藍思科技的例子。這幾年,藍思科技和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了“藍思班”,從課程設置、實操培訓、就業實踐等方面為藍思科技“量身定制”,通過“菜單式”教學、“訂單式”培養,讓學生們一畢業就能走上藍思科技的生產線。
對于企業而言,要真正實現產教融合,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共同出力。企業提出“人才需求訂單”,并和學校一起聯合培養人才;政府要制定科學標準,建立評價機制,督促和規范合作行為。因為產教融合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某項技術可能在教學的兩三年內就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因此,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讓學生掌握為社會所需要的一技之長。
讓職業教育助力農業發展、鄉村振興
百姓點題:我是一名職校畢業生,也是一個脫貧摘帽家庭的頂梁柱。我很慶幸在初中畢業時選擇了職業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長,可以撐起整個家。到2020年國家要實現全面脫貧,時間緊、硬骨頭多。我認為職業教育在教育扶貧中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請代表委員支支招,職業教育培訓在扶貧中還能干些啥?
羅承林:職業院校是湖南貧困地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同時由于許多職校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家庭,他們畢業后往往也撐起了整個家庭。但是,貧困地區職業學校辦學基礎薄弱,規模普遍較小,無法滿足生產實踐和勞動市場變化的需求,一些學校還在讓學生學習被市場淘汰多年的技術。受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等局限,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較難,無法有效提升脫貧的能力。建議政府在貧困地區重點支持一批辦學有特色、直接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就業和創業融合前景較好的職業院校,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能力,保障辦學質量。
李旋旗:我認為,要真正斬斷農村的貧困根源,還是要回到農村發展農業、振興鄉村。這就需要有相關的專業人才。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本科院校的農、林、牧等專業大都是“冷門”,更別提職業院校了。教育、扶貧、農業等部門應聯合制定培訓計劃,支持職業院校開設與精準扶貧需求高度相關的農、林專業,安排有學習意愿的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農民進入職業院校進行短期學習,掌握一技之長。
來源:湖南日報
職業教育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