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理位置】棗莊市位于山東省南部,地跨東經116°48′30″—117°49′24″,北緯34°27′48″—35°19′12″。東與臨沂市平邑縣、費縣和蒼山縣接壤,南與江蘇省銅山縣、邳州市為鄰,西、北兩面分別與濟寧市微山縣和鄒城市毗連。東西寬約56千米,南北長約96千米,總面積4563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97%。
【人口民族】2005年,人口保持低速增長,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年末全市總人口367·2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3·32萬人,鄉村人口253·95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190·77萬人,女性176·5萬人。出生率為9·72‰,死亡率為5·16‰,自然增長率為4·56‰。
全市有39個民族,即漢、回、蒙古、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傈僳、佤、瑤、白、土家、哈尼、傣、哈薩克、高山、拉祜 、水、納西、景頗、土、羌、達斡爾、仫佬、仡佬、毛南、阿昌、京、布朗、畬、俄羅斯、鄂倫春、基諾、普米族。
【行政區劃】1961年9月12日棗莊建制為地級省直轄市,轄齊村、臺兒莊、嶧城、薛城4個區及棗莊鎮,56處人民公社。1976年7月12日,設立市中區,將齊村區所轄部分劃歸市中區。滕縣于1978年劃歸棗莊市。1983年11月齊村區改為山亭區。至1985年,全市轄5區1縣,5個街道辦事處,53個鄉,32個鎮。1989年5月,滕縣改為滕州市(縣級)。2001年3月,棗莊市行政區劃發生變化,共減少鄉鎮30個,減少比例為33%。全市共設14個街道辦事處,42個鎮,5個鄉。2005年,全市轄市中、薛城、山亭、嶧城、臺兒莊5區和滕州市,64個鄉鎮街道(鄉3個、鎮44個、街道17個)。
【自然環境】棗莊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區,屬于黃淮沖擊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伏狀。東北部為群山丘陵區,外圍是海拔100米至150米的滕、薛、棗山前剝蝕平原。平原南,從嶧城區東部邊界至薛城東,為東西走向的帶狀丘陵地。再向南,為海拔在100米上下的山前剝蝕平原。西部瀕湖地帶及南部沿運河地區為海拔30至40米的沿湖洼地和交接洼地。南部為一小片丘陵。 土壤分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個土類,80個土種。土壤總面積5213874畝,占全市總面積的79.59%。河流屬淮河流域南四湖—運河水系。區內地表水系發育,除韓莊運河、伊家河為南四湖的泄洪河道外,其它主要河道均發源于東北部山區,并且多為老年性季節河道。全市境內共有河道25條,其中主要河道13條,分別是韓莊運河嶧城大沙河、十字河、陶溝河、薛城大沙河、城河、漷河、北沙河、界河、伊家河、周營沙河、運北支流和新溝河。
【自然資源】棗莊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36種,即:煤、鐵、銅、鋁、金、銀、鍶(天青石)、石膏、螢石、水泥原料灰巖等。其中煤、石膏地質儲量為15.4億噸和4.1億噸。有陶棗、官橋、滕南、滕北、滕東、韓臺六大煤田。棗莊市水資源總量為10.7億立方米。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12條,有大中型水庫5座,巖馬水庫、馬河水庫總庫容量分別是2.026億立方米河1.38億立方米。 全市土地總面積45.5萬公頃。其中:滕州市1485平方公里,薛城區506.7平方公里,山亭區1017.8平方公里,市中區375平方公里,嶧城區627平方公里,臺兒莊區538.5平方公里。
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玉米、水稻,是國家商品糧基地,食品加工業起步較早;擁有悠久的蔬菜種植歷史,是全國著名的“蕓豆之鄉”、“土豆之鄉”和無公害蔬菜基地,為蔬菜深加工提供了豐富原料;秸稈充足,適宜苜蓿等食用草種植,畜牧養殖和畜產品加工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擁有優質梨、櫻桃、桃、李子、葡萄、石榴、板栗、大棗、核桃、蘋果等十大林果生產基地,年產各種水果20多萬噸,且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礦泉水資源豐富,是發展果汁加工業的理想之地。軟籽石榴、榴葉茶、挎包火燒、黑香稻、地瓜棗。
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