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打工子弟就地升學啟動 隨遷子女升學應分兩類
因不能就地升高中,自強實驗學校初三班的許多打工子弟學生或輟學或返鄉,課堂里虛席過半■攝影/本報記者 陳柏
政策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有望在當地升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中的這一規定引發社會熱切關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也紛紛就此建言獻策。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進城農民工數量已超2億,這2億人的背后,有1400多萬名隨遷子女,他們的高中入學問題尤為復雜。目前,這些隨遷子女初中畢業后往往只有三條路可循:留城念高中,但需交高昂的擇校費;在城里讀中職,也許從此與大學高等教育無緣;回老家念書,卻要常年與父母分離。《綱要》的出臺,能不能給這些隨遷子女帶來更多的人生選擇,全社會都拭目以待。
兩會前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這引起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的熱切關注,一些代表、委員還專門就此提交議案、提案。同時記者獲悉,這項調研已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重點課題”并開始招標。按照進度,中標單位今年6月前后就會啟動調研。
■解決問題需地方政府配合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無論是參加中考還是高考,都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我國區域之間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如果升學率比較低的地區考生都到北京、上海去讀高中,這些大城市也承受不了。要解決這個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政府多個部門、農民工流入和流出地協同合作,不是教育部一個部門能解決,也不是個別省市能單獨解決的。《綱要》將這個問題擺上了議事日程,就需要先拿出一個辦法來,再考慮啟動試點。
■位列重點課題 今年啟動研究
北師大教育管理學院院長、《綱要》起草小組成員褚宏啟昨天告訴記者,“農民工子女流入地升學問題研究”在今年1月就已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而且在10項國家重點招標課題中排第二,僅排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研究”后面,足以說明國家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記者了解到,本年度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要求在1至3年完成,其中應用性研究應在1年內完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目前正在受理申報,申報截止時間是3月31日。通常4至5月結束對申報單位的審批,中標單位6月前后就會啟動調研工作。
褚宏啟院長表示,目前他還沒聽說國內哪個城市就此問題專門進行過試點。但他認為,如果要試點,應該選擇那些城市化進程比較典型的城市,而不是北京、上海等城市化進程特殊的特大城市。以北京為例,現在北京已經處在郊區化、逆城市化過程中,外來人口包括北京的遠郊人口在向近郊聚集,而不是城市中心區聚集,這樣的狀況是北京快速發展造成的,并不典型。“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的試點還是應該在東西部各選擇幾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典型城市進行。
■隨遷子女升學應分兩類人群考慮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綱要》起草小組成員韓民認為,對于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解決方案,應該分兩部分人群來考慮。一部分是低收入、在城市低納稅或不納稅的群體,通常是農民工,他們的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后如果要升入高中,面臨的問題是:高中階段不是義務教育,一個地方的高中教育主要靠地方財政投入,于是沒有納稅或低納稅人群就要占用當地的高中學額。而且,如果全部放開,這個占用比例將會很高。教育部2007年的統計數字是:義務教育階段,全國在校生中有隨遷子女766萬人,半數以上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小學中隨遷子女占在校生59%,初中占49%。各地小學中隨遷子女占當地在校生比例高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浙江,三地的比例都在20%以上,初中的比例北京、上海、浙江也都超過了10%。這么多人如果都在當地升高中,當地的教育資源再豐富,壓力也難以承受。但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另一部分是城市非戶籍人口中有穩定工作甚至住房、在當地正常納稅的群體,即通常所稱的白領。韓民認為,這部分人群既然在當地納稅,按照在哪兒納稅就在哪兒得到公共服務的原則,有權利享受本地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他們的子女也應該分享當地的教育資源,包括高中。從大方向上說,我國的戶籍制度會越來越寬松,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的辦法,應該通過規范的戶籍制度改革,由多個部門合作研究,逐步解決。 (來源:北京青年報 雷嘉)
問題 8個人的打工子弟初三班
昨天是朝陽自強實驗學校正式開學的第二天,該校初三僅有的一個班中虛席過半,只有8名學生繼續在讀。對此,該校校長韓海學感到很無奈:“打工子弟沒有北京戶口、學籍,不能通過中考升入本市高中,所以多半學生在初二以后就陸續離校,或輟學,或返鄉,其中絕大部分都不能繼續學業,而是過早地進入社會。”
■學校沒出過一個大學生
上午第二節是語文課,初三班不大的教室內仍顯得有點空,教室內半數的桌椅空著,只有8名學生坐在正對黑板的一側,隨老師朗讀著新學期的第一課《鄉愁》。課堂上沒有畢業年級的緊張氣氛,學生們稚氣的臉上透出幾分“無所謂”。一名女同學的桌上攤著報紙,以便在老師書寫板書的間隙瞟上兩眼。
班主任姜維義告訴記者,從初一開始,他就帶這個班的語文課,眼看著學生越來越少,他心中有說不出的失落和無奈。姜維義說,在初一時,班上有34名學生,到初二就剩下20多名,初三上學期還有13名,現在就剩下這8名了。對于這一遞減的數字,從業多年的姜老師并不驚訝,而是覺得“已經比前兩年好多了。初三學生少的時候只有兩個人,好多打工子弟中學甚至沒法開設初三年級”。
姜維義說,按照北京的政策,這些沒有戶籍、學籍的孩子在北京不能通過中考升普通高中,上中職的話也享受不了和北京孩子一樣的助學補貼,為此,不少家長就不讓孩子念了。絕大部分學生離校后就是進入社會打工。“可他們才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啊!”姜老師不禁感慨。
“能留下讀完初三的,多是家長有點兒想法的,打算讓他們繼續在北京念中職。現在中職招生不景氣,就讀基本不用看成績,所以畢業班的學習壓力并不大。和北京的孩子不同,這兒的孩子犯愁的不是中考,而是以后的人生路。”姜維義說。
校長韓海學告訴記者,該校自2000年應務工人員的要求建起初中部,而能讀完初中的孩子一直在個位數。盡管打工子弟中不乏聰明、成績優異的孩子,但近10年里,由于政策的限制,該校還沒有出過大學生。“走向比較好的,就是讀中職、升高職,然后做一些技術性的工作,而大多數人初中都沒讀完就進入社會,成為新一代的打工者了。”他說。
■“我長大了,也只有打工的命!”
張玉婷是初三年級中學習成績好的,盡管老師都說她“考普高、升大學都應該沒問題”,但由于戶籍所限,從小立志當醫生的她不得不因現實“矮化”理想,給自己定位在中職的護士專業。既然無法在京走通“讀普高、上大學、當醫生”的路,她但求離理想近一點兒,希望日后成為白衣天使。“可現在醫院對護士的學歷要求也都高了,以后我們這種文憑不硬的,可能也就只有打工的命。”張玉婷顯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
張玉婷告訴記者,在11歲以前,她一直和姑姑一家生活在甘肅景泰,后來父母把她帶到北京讀初中。由于父親開菜店、母親在工地幫廚,都很忙,她不但要獨立照顧自己,每天還肩負著給家里買菜、做飯的任務。來北京快三年了,她只去過******************、動物園,對北京一知半解的了解都是通過廣播、報紙知道的。所以與其說她對北京充滿眷戀,不如說她對北京充滿向往,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在北京有份有別于父母的、比較穩定的工作,可以在這座大都市里打拼、長見識。
張玉婷說,由于從小體弱多病,當醫生就成了她一直以來的夢想。但由于沒有北京戶口,她如果想上大學就必須回老家參加中考,上高中,再考大學,而“離開北京、遠離父母、在老家沒人照顧、老家的好中學難進”等一連串的現實問題“堵死”了她這條上大學的路。“我只能現實點,先讀個中職的護士專業,以后再找機會讀高職什么的。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都難,我也不知道以后會怎么樣。”她說。
一向學習努力的張玉婷在新的學期里有點“厭學”,由于成績上中職院校綽綽有余,所以她有些迷茫。“我其實挺羨慕那些準備參加中考的北京孩子的,他們拼是因為他們還有理想,而我的理想已經折了。”她說。
■返鄉就讀“進退兩難”
韓海學告訴記者,隨著社會對學歷認知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打工者希望孩子可以圓“大學夢”,為此,是否返鄉參加中考就成為這部分學生和家長舉棋不定的事。盡管學校為與外省市“接軌”而特別選用“人教版”教材,但各省市的教學差異仍讓返鄉的孩子在參加中考時感到力不從心,同時“在老家找個學校落學籍”對這些外出打工多年的家長也并非易事。
王翠玲是個內向而有主見的姑娘,正讀初三的她近時常在就寢后因“感到困惑,壓力大”而睡不著。三年前,她隨父母從安徽老家來京,當時老家的兄弟姐妹都很羨慕她到“祖國的心臟”生活。而今,與她同歲的堂兄、堂妹都正在老家的中學每天熬夜備戰中考,想要考到省高中,以后上大學,而她在京卻只有讀中職的份兒。“以后他們要是上了大學,就都比我有出息。可我現在回去,爸媽也找不到學校收我,我自己也怕中考考不上,那樣還不如能留在北京。”她說。
與她的父母相比,同班的于文艷的爸爸為女兒多留了一條“后路”,以每學期100多元為“代價”在福建老家為女兒保留了一個學籍。于爸爸說,這學期他本打算讓孩子回去參加畢業考試,拿到初中畢業證,然后盡量考個普高。可是女兒不同意,一方面是因為她從小在北京長大,不愿意回老家,另一方面因為北京與老家的教學差異很大,女兒的成績并不出色,怕回去了也考不上。
對于女兒以后的路,于爸爸感到很為難:“ 我當然希望她可以讀到大學,如果能,我們無論如何都供;可是如果考不了,就讀個中職,我也怕這文憑不頂用,以后就業難。她的好多同學初中沒畢業就開始賣服裝、打工什么的,也能積累點社會經驗。所以我現在也沒想好,她應該怎么走以后的路。”
解決 可通過名額分配來實現就地升學
對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著名學者、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建議,雖然目前實現這一目標有諸多困難,但是可以通過名額的調控來實現。
葛劍雄認為,目前,流動人口的子女在遷入地升學之所以困難,一是教育經費的問題,二是輸入地不愿讓本地的優質教育資源被流動人口擠占。而如果讓流動人口子女回鄉考試,對父母來說有可能會被迫放棄工作,而對孩子來說,可能會面臨考非所學的問題,事實上影響了流動人口子女在居住地享受教育平等,甚至可能葬送掉流動人口子女的前途。
葛劍雄建議,流動人口子女在遷入地升學,具體的實現路徑可以通過名額的調控來實現。舉個例子,來自河南的流動人口可以在北京考試,將來名額分配的時候,把它再算到河南的名額中去,這里面可能會涉及到考試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但這可以通過綜合評判來實現,還可以通過分數的折算,或者回到河南再通過面試來實現。在更遠的將來,還可以通過高校的自主招生來實現,后總是要過渡到全國自由報考點階段。
此外,葛劍雄認為,制約流動人口子女就地入學和升學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育經費的問題。他認為,在義務教育階段經費的問題上,可以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身份證上錄入教育信息,或者實行教育卡制度,在屬地受教育就憑這個卡,離開屬地后就應該去登記,國家應該把它的義務教育經費轉移到所在地。而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可以考慮有適當的經濟補償,流動人口并不一定都是窮人,北京、上海也有不少白領沒有本地戶籍,他們的孩子理應就地升學,如果他們本身富裕的話多出一點,困難的話就給予補助。凡是屬于全國統一性的補貼或者撥款,無論他來自哪里、待了多長時間,都應該享受到。另外一方面,屬于地方性的補貼或撥款可以有一定的條件,比如說你在這里定居了多長時間,你在這里納稅多少時間,你就可以享受了,有些可以通過一些必要的經濟補償,比如說剛來的流動人口的子女要進優質的學校,可以適當交一些費,對那些負擔不了的,可以通過社會救濟的方式,例如慈善和獎學金等方式。(孫昌鑾)
評論:別讓打工子弟的求學夢過早“折翼”
中考,對于北京的孩子而言意味著人生新階段的開始,而對于眾多打工子弟來說,卻往往意味著一場告別。
根據國家現行規定,原則上考生須在戶口所在地參加中考。為此,升入本市普通高中的學籍、戶籍問題和升入私立高中存在的高學費問題成為橫亙在打工子弟面前的兩道難以逾越的門檻,使為數過半的孩子不得不就此告別學業,流入社會,成為新一代的打工者。而他們的子女是否還要重復同樣的命運呢?
當“上大學”對于多數北京孩子而言已經容易的不值得再被稱之為夢想的時候,“大學夢”卻因為現實存在的種種問題而令在京的打工子弟“可望而不可及”。也許“上普高、考大學”并不是打工子弟掙脫命運束縛的必由之路,也許中職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不相伯仲, 也許即使戶籍限制“解禁”后,不少打工子弟仍會選擇提前就業。但作為在同一片藍天下的花季少年,打工子弟也應被賦予擁抱夢想的平等權利,不要讓他們本已坎坷的求學路過早中斷,讓他們并不算遠大的理想因政策的限制而過早“折翼”。
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