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家培訓機構申報定點
春節過后,就業市場的悲歡成為牽動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的晴雨表之一。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大中專畢業生這三支主力軍,如何在金融危機下順利通過就業獨木橋?勞動就業部門又當如何助他們一臂之力?近日,山東省濟南市2009年就業培訓定點機構招投標工作正在集中開展。
據勞動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各縣(市)區勞動就業辦公室審批上報,目前共有70多家專業培訓機構提交了申報材料。在對培訓機構的行政管理、教學質量、就業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嚴格的審查后,認定為合格的培訓機構將被確定為濟南市就業培訓定點機構,并根據評估情況確定各培訓機構的培訓專業設置、 規模、 培訓等級。
這也意味著,以往由各縣(市)區勞動就業培訓中心承擔轄區內就業培訓任務的格局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就業培訓市場化的新格局。 基本的思路是,下崗失業人員(包括失地農民、大中專畢業生)在各區就業辦登記失業后,可申請參加某項目的培訓,就業辦根據其意向推薦轄區內開設此培訓項目的定點培訓機構,該人員經培訓拿到國家相關資格證書后,由財政出資給予培訓機構定額補助。
培訓市場化是場及時雨
就業培訓市場化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99年,上海市就采取了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辦法,實行下崗職工就業培訓市場化和社會化。因效果顯著,全國大多數省市都相繼采納了這項舉措。
這項舉措也得到濟南市各級就業部門相關負責人的普遍擁護。以市中區就業辦培訓科負責人韓慧的意見為代表,大多數負責人都認同它能夠實現對社會培訓資源的有效運用,將會大大提升就業培訓的質量以及專業化程度。
事實上,雖說就業培訓是幫助失業人員成功實現再就業的關鍵舉措,但是長期以來由于體制僵化、資源稀缺,就業培訓的質量和覆蓋面始終不盡如人意。以濟南市此前的培訓機制為例,各縣(市)區內的就業培訓任務由區就業辦下設的培訓中心全權負責,通常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在5名左右,他們需要做安排課程、聯系場地、聘請教師等事宜,包括一系列的后續服務;進入去年三季度,隨著社會用工需求的下降,以往針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將失地農民、大中專畢業生都納入了范疇,培訓中心承接的工作量一時超出負荷。此外,培訓項目少,根本不能滿足下崗失業人員的需求。
“經過區里初審后被推薦的培訓學校,基本上是區里辦學水平好的。” 歷下區就業辦培訓科科長劉靜說。在70多所被推薦的培訓機構中,有的是經教育部門批準的全日制職業技能學校,有的是知名的商業培訓機構。這些機構有固定的教學場所,有充足的師資力量和管理經驗,以及配套的教學設施和實訓基地。此外,培訓項目門類齊全,培訓人數大大增加,也是以往的機制無法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