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村的建制,在諸城已成歷史。 6月21日起,諸城市撤銷轄區內全部 1249個行政村,合并為208 個農村社區,選舉產生社區黨委和社區居民委員會。農村社區,已成為諸城新的社會基層組織單元。
57 歲的吳金國,原是當地一家年銷售收入 2000 多萬元的機械加工企業的廠長,十里八鄉公認的能人。今年6 月底,由包括小郝家村在內的原9 個行政村組成、總人口 5760 人的郝家村社區設立黨委,他由全體黨員推薦,并經群眾評議,差額選舉當選為黨委書記。新上任的他把企業交給別人管理,一心撲在社區工作上。“成立社區,發展的空間大了,感覺更有干頭了。”他說。
撤銷行政村,成立新型社區,是諸城順應發展要求的一項新舉措。從 2007 年開始,諸城在全市開展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以2公里為服務半徑建成208個農村社區,每個社區設有社區服務中心,形成了“多村一社區”的諸城模式。但在社區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的現實問題。市委組織部長鞠進增介紹說:社區范圍內行政村的存在,使各類生產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地集約利用;農民集中居住還受到村莊界限的束縛;由于存在中心村與非中心村之分,社區范圍內公共服務還不夠均衡等。要破解這些矛盾,必須打破傳統村莊界限,實現跨區域發展。
諸城的農村社區黨委,一般由5到7人組成,居民委員會一般由5至9 人組成,“兩委”成員盡量交叉任職。黨委各委員不再以村為單位而是按功能分設農業、社區服務等支委。農村社區領導班子的人選,主要從鎮街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優秀村干部中推選。目前,全市208個農村社區黨委書記中,由鎮街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擔任的占 53.9% ,原優秀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的占33.8% 。
以社區為基本單元發展農村經濟,消除了村與村之間發展的壁壘,實現了生產要素在社區范圍內的流動聚集。各農村社區已建起300多個特色產業園區,跨村莊流轉土地15.6萬畝。
撤銷行政村,農民群眾以家族為圈、村莊為界的傳統居住觀逐步淡化,加快了向社區集中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8個農村社區開工建設住宅樓952棟,已竣工756棟,1.3萬戶搬進了新居。
“撤銷行政村,并為社區,這是農民身份的轉變,附在身份背后的社保、教育、醫療等各項制度改變起來就順理成章。”諸城市委書記鄒慶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