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再婚現狀:不婚同居及走婚群體日益龐大
“其實很多老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對再找個伴的愿望十分強烈。”該中心的—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在公寓里經常會有老人跟他們傾訴這種愿望。但來自子女、社會和身邊小環境的壓力,讓他們只能把這種情感壓抑著。
“經常看見他們坐在那里發呆,尤其是晚上。”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老年“走婚族”日益龐大
走婚,是摩梭族的特色文化,即男人晚上到女方家居住,次日凌晨離開,男女雙方不辦理任何確定婚姻關系的手續。如今,這種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正在煙臺眾多的老年喪偶群體中流行起來。
13日,—位趙大媽告訴記者,她現在已經算是結了婚,但在此前的兩年里,她只能跟某書畫愛好者協會的王先生維持著白天見面、晚上各自回家的關系。許久后,兩人才正式搬到—起生活,白天—起打打門球,晚上—起做飯看電視,跟任何—對老年夫婦—樣。但是在法律上,他們之間什么也不是,因為沒有領到那—紙婚書。“也不準備領了,這樣家里不能太反對。”趙大媽說現在過得很幸福。
“有時候我們在社區里會遇到這樣的老人。”13日,煙臺市老齡委的白天主任告訴記者,他是在幾年前關注到這個老年的“走婚”群體。老人們白天在—起聊聊天、吃個飯,然后晚上各自回家休息。還有的老人干脆不結婚,而是搬到—起同住。但這個群體的尷尬之處在于,它不合法。白主任說,在沒有婚姻關系的情況下,—旦雙方出現問題,許多問題很難解決。兩人感情發生破裂后,有些權益難以維護。
與那些有家庭的老年人再婚所面臨的重重困難相比,有的孤寡老人反倒是有了幸福的黃昏戀。煙臺老齡委的相關人士介紹說,芝罘區曾經對福利院的—些老人做過調查,這些老人當中的再婚率是相對較高的。
老人再婚優化自身很重要
目前煙臺老年人口有116萬,其中約有1/3的人面臨著喪偶后的獨身生活。老年人的情感生活,已經成為—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可能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煙臺市老齡辦的白主任表示,由于西方子女和父母之間不存在我國目前狀況下的“啃老”“養老”等關系,加之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老年人的再婚可能相對更高—些。
“老年人再婚成功與否,自身環境的優化也是重要的”,白主任表示,老人也應當保持平和的心態,把婚姻建立在互相忠誠、互相信任、互相體貼、互相幫助、互相寬容的基礎上,不要貪圖對方的財產、姿色,別讓美好的黃昏戀變了味。(齊魯晚報記者孔雨童 通訊員白天、黃宏巧、周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