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發布的《金融危機產生原因淺析1》中,我們用 ABCDEF。。。。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美國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正是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桿操作造成了一系列的CDS合同、CDS市場、次貸、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美元危機。
那大家可能要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了,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為什么要全世界為它埋單呢?中國青年報上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解釋的。
美國學者自己的統計表明,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隱性債務加一起,實際債務總額達53萬億美元。當年的全球GDP不過54.3萬億美元,這就是說,全世界人民辛辛苦苦干一年,剛夠美國一個國家還債的。
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很多人會發現,在這個基于美元霸權的全球金融大游戲秩序下,債務人是大爺,債權人卻一副謹小慎微的寒酸樣兒。全世界的貿易、流通、國家儲備都需要美元,百分之八十的金融、商品市場的計價工具使用美元。而美元在本質上,不過是美國聯邦儲備局對外發行的債券。債券之所以能要多少印多少,其背后是以美國政府的信用為基礎。也就是說,全世界之所以相信美元是“硬通貨”,本質上是因為相信美國政府具有償還能力。這樣,美國向世界輸出美元紙幣,世界向美國供應資源和產品。而其他國家為了美元儲備的保值增值,又不得不去購買美國債券或其他所謂安全的美元資產——從而使美元回流到美國。這些回流現金不但支撐了美國普通人的福利,也為美國商人提供了足夠多拓展市場的資本。當然,更重要的是,為美國每年幾千億美元的軍事赤字融資。
信用當然不會憑空產生。正如美國海軍學院一位教授曾說的:“我們只用很少的紙幣(美元)去交換亞洲地區豐富的產品和服務。這一切并不公平。因此,當我們送去這些紙幣時,我們必須要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美國太平洋艦隊。”從這個角度,人們就會理解即將離任的小布什為什么對窮兵黷武那么感興趣了。威信,無威不信。美國必須對世界表現出必要的暴力,才能維系一個依靠美元吸取世界利益的“現代貢奉體系”。
神功不是一天煉成的。邁克爾·赫德森在《金融帝國》一書中,對美元霸權地位的崛起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歷史分析。二戰之后,美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空前強大,因此一舉奠定了美元在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秩序中的“硬通貨”角色。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完全依賴政府信用,走上了向全球泛濫的不歸路。冷戰結束后,前蘇東地區成為美元帝國的“新殖民地”,美元的帝王稱號更加貨真價實。在筆者看來,以華盛頓共識為主旨的一整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宣傳,不過是美元這個金融霸主在20世紀后時刻“登基大典”的獻辭罷了——它宣示了以軍事強權威懾為后盾、以金融衍生品為招牌的“金權奴隸制”終蒞臨地球。其實,馬克思對此早有預言,他說金融寡頭壟斷是資本主義的高階段,這將在資本全球化實現后同步到來。
其實,覬覦美元霸主地位的也大有人在。日元曾一度膨脹,日本人自以為能“買下整個美國”,結果被美國人修理,一蹶不振。歐元從誕生時起,就要和美元分庭抗禮,而歐洲內部政治不統一,在短時期內只能充當不斷被羞辱折磨的“儲君”。在其他地區和經濟體,美元更是鮮有對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避險資金一度追捧美元的局面,正說明了美元的“王權”仍具有很大的勢力范圍。那畢竟是經過60多年血雨腥風才奪到手的至高權力,不可能一夜間崩潰。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場世界范圍內的“貨幣革命”,可能會發生在一場剝奪了地球上大多數經濟體存活空間的大危機之后。那將是天下大亂的“貨幣戰國時代”。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還不算強大,由于過去特殊歷史條件,不得已又同美元綁得太緊,利益瓜葛千絲萬縷,故有投鼠忌器之嫌。筆者認為,如果美元地位還能維系一陣子,讓這個“老莊家”逐漸消磨瓦解,給中國經濟做大做強留出空間,以等到后攤牌,這可能是好的預期。其次,如果危機持續深入,全球經濟發生“大亂”,則中國必須果斷撇清與美元的關系,大限度降低損失和保存力量。需避免的是,由于應對政策不當,以股市、樓市和人民幣為標志的虛擬經濟崩潰,實體經濟遭受重創甚至被外資控制,這將是萬劫不復的危局。
應該記住邁克爾·赫德森的提醒,我們必須從根源上理解,美元不過是一個國與國博弈的金融符號,只有具備強大經濟力量并擁有政治意志的國家,才能在這場大博弈中求勝。崩潰?不過是重新洗牌而已!
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看出這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性,也讓我們從本質上明白為什么美國的金融危機會有全世界來買單。